
长衣,飘带,团扇,步摇,荷包,这些汉服元素,似乎是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的种子。如今在合适的阳光,空气,和水的作用下,在这片富含酝酿了传统的土地上,在发牙,在生根,在长大。让一种雍容华贵的姿态,带着5000年的历史,让美在华夏子孙的身体里流淌。汉服的流行是那么的妥贴,自然。有如日月,有如巍峨喜马拉雅山,有如春天里万物在受到自然的召唤般。就这么流行起来。即然是秋高气爽,天气这么好,让我们穿起汉服一起去散步。可好?
节假日在即,也许你正盘算着去哪里玩。无论徜徉在三里屯,后海,王府井,南锣鼓巷,大栅栏,还是北京的各大公园。总能吸引眼球的,即是:
汉服。
记得上次回老家,那已经算做五六线小县城的地界。但是我也惊奇的发现了:汉服。
对于新鲜的事物,接受总是需要一个过程。对于汉服,你又是怎么样看的?很有意思?我家孩子可以穿?我也可以穿?没有汉服这日子没法过?
如果像我一样喜欢又好奇汉服。那么这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。
欢迎来到汉服的新大陆。(跳进这个深不见底的坑。)
我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事情,即古代的人都穿裙子。不论男女,不论东西方。中国接受裤子才是近代100来年的事。
裤子是逆天的发明。
在了解汉服之前,先看看这些名词解释:
- 衽:领子
- 衣:穿在上身
- 裳:穿在下身,裳即裙
- 袂:袖子
- 祛:袖口
- 冠:正式的帽子
- 帽:
- 巾:
- 裰:duo
- 衫:单层布料的
- 袄:双层布料的
- 褙:直领对襟为主,腋下开胯,腰间用勒帛系束,下长过膝
- 袍:长,通身
- 襟:衣服的前面
- 裾:衣服的后面
- 襦:长度到腰的衣服
请用浏览器打开观看。
汉服的特点
汉服的款式以交领(兼有圆领、直领)右衽为主要特点,无口、系带,宽衣大袖,线条柔美流动,飘逸灵动。而交领有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。汉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。没有省道和肩斜,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,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衫,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,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。
宽袍大袖
“袖宽且长”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。
右衽制
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,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,所以形象地叫做“交领”;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,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,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,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,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,地即人道,即方与正。而袖子,则是圆袂,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。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。
右衽制也和和中国历来的“以右为尊”的思想密不可分。
另外一种作为“交领”补充的是“直领”和“盘领”。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,而不在胸前交叉,有的在胸部有系带,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。这种直领的衣服,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,像罩衫、半臂、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。
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,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,也是右衽的,在右侧肩部有系带。
无扣
腰间有大带和长带。
汉服的变迁
成衣于黄帝
“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”“黄帝之前,未有衣裳屋宇。及黄帝造屋宇,制衣服,营殡葬,万民故免存亡之难。”
以后历朝历代都以黄帝的衣制为标准。以制于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。对衣裳的布料,用色,花纹,形式,使用场合,主人的社会地位都有严格的要求。
受朱元璋的影响
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,“悉命复衣冠如唐制”,但未能完全贯彻执行。
明朝时期,一般人所戴的帽,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,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了两种,颁行全国,士庶通用,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。
清朝入关后几乎覆灭
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,实行“剃发易服”,服汉衣冠、束发者治重罪。
如果有“仍存明制,不随本朝之制度者,杀无赦。”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。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。江阴人民奋起抵制,坚持抗战三个月,城破,全民死战,男女老幼无一投降。嘉定民众也坚持了两个多月的斗争,受到清兵的残酷屠杀,演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残暴的惨剧.
汉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,以稳定局势。于是提出所谓“十从十不从”,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,生从死不从,阳从阴不从,官从隶不从,老从少不从,儒从而僧道不从,倡从而优伶不从;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,国号从而官号不从,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。这点有限的让步,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服中的特点,但总体而言汉服仍在清朝统治者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逐渐消亡了。
近代的汉服运动
汉服的兴起。以COS为主,也分为日常穿戴。
汉服的分类
裾的长度分为腰中,膝上,足上。根据裾的长短,汉服有三种长度∶襦,裋,深衣。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,袖口称为祛。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:小衣(内衣),中衣,大衣。
深衣
包括直裾深衣,曲裾深衣,袍,直裰,褙子,长衫等。
通常为日常穿着。
上衣下裳
皇帝的正装,在祭祀等重大场合。
通常为正式穿着。
襦裙
主要有齐胸襦裙,齐腰襦裙,对襟襦裙。
通常为女子所热爱的穿着。
胡服
有利于骑射。靴即来自于胡服。
裤子为胡服的一大特点。左衽为胡服的一特点。
由于五胡乱华和南北朝分裂的两大变动,汉人的衣冠制度上受到胡人的影响。
戎服
庶民服装
庶民服装的一大特点是:便 于劳动。
冬季服饰
满族服饰
旗袍,马蹄袖。长袍。大褂。
旗袍的式样是右大襟式,左右两开禊。长袍在其流行的过程中也有较大的演变。清初期的长袍又肥又大,长及地面,并且没有领子,穿时,须别加领衣。
清晚期,长袍则演变成又短又瘦,并且加上了立领。
旧时,无论是商人、官僚、文人还是平民百姓,只要稍有些“脸面”的人,长袍是必备的服饰之一,它既充当了礼服,又是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。
颜色以蓝、灰为主,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及重要的场合,更讲究穿用长袍。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,长袍才逐步匿迹,满族服饰走向灭亡。
汉服的组成
首服
分为冠,帽和巾。
只有有社会地位的人才会戴冠。
凉笠、竹笠
纶巾
风帽
身衣
即衣和裳。
足衣
分为用草,帛,木头,麻做的鞋子。分为:履,屐,靴,鞋。
蒲
枹木
屦:草鞋。
木屐是中国的。
佩饰
有八大首饰之称,分别为簪、栉、钗、华胜、步摇、金钿、珠花、勒子(额帕)。
好喜欢步摇这个首饰。
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。
绶:中国结。
香包
汉服圈
汉服圈可不仅仅只在中国。她还包括:日本,朝鲜,越南,蒙古,鲜卑,拜占庭。
汉服店
那么有哪些不错靠谱的汉服店?汉服商家不完全统计归类:
【高端成品店】
江南桃花家,踏云馆,汉客丝路,春拾记,南朝,锦瑟衣庄,明华堂(微博),清辉阁(微信)小嫏嬛馆,桑缬(微博),云想,瞳莞,平江宝织,和宁工坊,撷秀,菩提雪,朝露之城,竹里馆,鹿苑听松(微博),司南阁
【中端成品店】
三十六雨,重回汉唐,京渝堂,她说,芷兰汀,久梦引,缥染缃裁,沉香画舫,华夏粹,你好美荔,浅画青杏,簪花阁,兰绮轩,都城南庄,子夜歌
【白菜成品店】
华兴唐,明月坞,煜书长安(汀九),兰夜心,云水暮聆,冷袖香苑,兰若庭,久梦引,素影阁,槿罗记,森唐,清泓记,观止茶舍,花朝记,上雅工坊,北渚,国色芳华,天韵馆,楚辞兮兮,玺儿制作,怀古居,河汉涓埃,城南旧事
【靠谱版型成品店】
小嫏嬛馆,瞳莞,吉庐,云想,平江宝织,和宁工坊,明华堂,时样厅,沉香屑,古月今人,青苔雨馆,你好美荔,子衣明堂,凤翥斋,谦茉
【汉服男装】
如是观,吉庐,鹿苑听松(微博),观止茶舍,洞庭汉风,重回汉唐,子衣明堂
【汉元素店】
月到风来阁,轻汉主义,清水溪,华小夏,鹿韵记,长宁秋森系小铺,鲸鱼糖中华风,固执
【靠谱来料】
丸子的白菜园,砚池荷声,月夜飞逝,佛伦汉服华裳,
实体店两家:
五道口的如梦家,
六道口b口出,重回汉唐,金马大厦二楼正对楼梯口。
汉服品牌排名:
- 汉尚华莲
- 重回汉唐
- 明华堂
- 十三余
- 兰若庭
- 钟灵记
- 梨花渡
- 花朝记
- 都城南庄
- 流烟昔泠
汉服文化节
今年是汉服节的第二期。在月坛公园举行。时间为八月节。第一期在2018年的中秋节的西山公园举行。
汉服设计大赛。
汉服的制做
布料
锦(丝织品,有花纹),绢(粗丝),绫(斜纹),罗(轻薄透孔),帛(丝织品的总称),布,棉,麻,纱(把棉花纺成纱),绸,缎。
绸,缎,绫,罗,绵,绢,都有丝质品的不同纺织工艺。
绒:使用动物毛。
蜀锦在北宋时称为“宋锦”。在明时称为“云锦”。
织金、锦、罗、绫是最昂贵的织物。
共14类:即:绡、纺,绉、绸、缎、锦、绢、绫、罗、纱、葛、绨、呢、绒。
印染
青所以象东方的木,赤所以象南方的火,白所以象西方的金,黑所以象北方的水,玄所以象天,黄所以象地 。
除了六正色以外,还有对应的间色:纁【黄赤色】、紫【青赤色】、红【赤白色】、绿【青黄色】、缥【青白色】。
间色也是南北朝以后公服的色制:朱、紫、绯、绿、青,另外还有绀【深青扬赤色】、绯【赤】、绛【大赤】、缇【丹黄】、朱【深纁】。
从唐代以后,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,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。
古代汉服的色彩以深色为贵,浅色次之,因此正式的礼服常使用深沉的织绵图纹,而一颜色为主色调,装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。
平民常服则多用淡色 ,因而有黔首、白丁、青衣、青衿、青衫、赭衣之称。
汉服传统印染分为矿物染和草木染。
矿物染原料包括朱砂(硫化汞HgS矿物)、石黄、空青(罕见的奇特矿石。空青石内部含有液体,视之滴水,在内摇之则上下流动。)、石青、胡粉、蜃灰、炭黑、青矾。
传统草木染材料包括:靛蓝(蓝草)、红花、乌梅、芦木、苏木、黄檗(bo四声,落叶乔木,花单性,雌雄异株)、苋蓝、槐花、棓子、杨梅皮、蓝牙叶、莲子壳、绿豆粉等等 。
纹章
即印花。
十二生肖,动物,八卦图。
“六合同春”、“五谷丰登”、“锦上添花”
“鸳鸯同心”、“鸳鸯戏水”
夹缬(xie二声)(镂空型版双面防染印花技术)、蜡缬(用蜡绘画于布而染之,既去蜡,则花纹如绘)和绞缬(部分用线包结起来,防止被上色)是汉服印染中独特的印花工艺。
裁剪
袖子的形状
宋直袖,明琵琶袖,也有直袖,方袖。一般收袪,也有不收的。广袖。
制衣
领子
护领
衣长
加摆
开衩
打褶子
中缝
系扎的腰带
长摆和短摆
交领和圆领、
右衽和左衽、
大袖和小袖及半袖
汉服的场合
冠礼、婚礼、丧礼、祭礼、乡礼、射礼、朝礼、聘礼。
日常穿汉服
汉服影楼
成人式,结婚,高考,找到工作,考进公务员,丧,中秋节,端午节。可穿汉服。
汉服的文化
以最典型的深衣为例,其形制必须符合“规、矩、绳、权衡”。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12幅,以应一年有12月之意,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,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,交领处成矩形以应方,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,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。衣带下垂很长,一直到脚踝,代表正直,下襟与地面齐平,代表权衡。包含很多儒家思想。当人穿上汉服,自然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,由此可见,汉服里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,受“儒、道、墨、法”等纵横诸家的哲学思想,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。追求平和自然,与世无争,宽厚仁爱的境界,塑造了“汉服”天人合一,飘逸洒脱的风格。“汉服”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,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。
“衣正色,裳间色”,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,下裳则色彩相交错。这种方式好比是“天玄地黄”,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,所以用纯色,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,所以用间色。
一直以来,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,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。
天子的常服有穿赤黄袍杉,戴折上巾,系九环带,穿六合靴。
汉服的具体形式:
汉服有考据派和常服派。
常服派是按照现代人的习惯对汉服进行有益的改良。我不反对改良派。
“着我汉家衣裳,兴我礼仪之邦”
步摇
油纸伞
绣花鞋
木屐
木屐是中国的!
二指袜
齐胸褥裙
半臂
无袖的衫衣。
唐半臂
比甲
比马甲长。类似背心,外穿。
裲裆(liang三声dang一声)
裋褐(shu四声he四声)
又称“竖褐”、“裋打”、“短褐”。以劳作方便为目的的便服。与常服和礼服相区别。
袿衣
玄鸟燕尾服。
襜褕
古代直裾单衣,男女通用的非正朝之服。襜褕为襌衣之变种,直裾,较襌衣为宽,多用厚丝绸或毛织物制成,可夹毛皮装饰,春秋两季多用来御寒保暖。
绛纱袍
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。常用为朝服。
深衣
把衣、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,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,因为“被体深邃”,因而得名。通俗地说,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,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(称为“衣缘”或者“纯”);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,雍容典雅。
朱子深衣
直领(没有续衽,类似对襟)而穿为交领,下身有裳十二幅,裳幅皆梯形。为礼服,多用于祭祀等场合。宋代朱熹所著《朱子家礼》记载考证的深衣。
朱子深衣对日韩影响很大。
道袍
其特点是直领,大襟,两侧开衩,有暗摆。
直裰(duo)
对襟,大袖,不加摆。
大袄
大袄,圆领,右衽,左右开裾,衣袖缘及托领滚边用石青缎绣串枝花蝶纹,绛色缎挽袖绣花蝶,通身绣五彩牡丹加兰花蝴蝶纹,牡丹采用打籽绣,极其精美艳丽。
褙子
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,腋下开胯,腰间用勒帛系束,下长过膝,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。
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,人们的审美观追求质朴,宋代男子的褙子常衬于公服内,很少外穿。女子的褙子则外穿,并成为典型的常服款式。
直衿直裾袍即典型的宋代褙子。
褙子为女子衣服。
袄裙
曲裾
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。普通的短曲裾不是在膝前交叉,而是绕到背后,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,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,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,然后腰部缚以大带,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。
曲裾出现,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,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,因此,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。开始男女均可穿着。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,以便于行走;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,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“喇叭花”的样式。
慢慢地,男子曲裾越来越少,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。直到东汉末至魏晋,女子深衣式微,襦裙始兴,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。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。
这种服装通身紧窄,长可曳地,下摆一般呈喇叭状,行不露足。衣袖有宽窄两式,袖口大多镶边。衣领部分很有特色,通常用交领,领口很低,以便露出里衣。如穿几件衣服,每层领子必露于外,最多的达三层以上,时称“三重衣”。
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,依仿马王堆曲裾。衣服几经转折,绕至臀部,然后用绸带系束。在衣服的领、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。
马王堆曲裾好好看。
续衽并不是一定很长,有的只绕一圈,有的则层层缠绕,具体的造型千变万化,不可胜数。变化的奥秘在续衽的那块布料的形状、大小和长短。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倒三角形,有的衣襟展开后是一个半圆扇形,有的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的梯形。有的长度拖到地上,有的则刚好遮住大腿。总之一个模式下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感觉的款式来。
曲裾根据下摆的形状,长短,绕法而千变万不得已化。
直裾
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。直裾下摆部份剪裁为垂直,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,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,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。汉代以后,由于内衣的改进,盛行于先秦及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,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,至东汉以后,直裾逐渐普及,成为深衣的主要模式。
和服的帷子也是直裾禅衣。
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著。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,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。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,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,用带子系于腰间。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,如果不用外衣掩住,裤子就会外露,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。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。
长衫
袍
直襟直统式,交领,右衽,长袖施缘,下摆长大,束腰带。
大褂
单袍即大褂。
马褂
说相声。
斗篷
斗篷无袖,披风有袖子。斗篷的设计是不方便手部有动作的,所以只是让人御寒罢了。斗篷并无帽子。
披风
为披用的外衣,大多直领对襟,颈部系带,有二长袖,两腋下开衩。
圆领袍
圆领袍是圆领子的窄袖袍。实为无领型。由军用以至民服,内覆硬衬,领口钉有纽扣。
凉衫
白色便服,为凶服。
皂衫
黑色短袖单衣。
襕衫
出现在唐代,流行于宋明。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,称为“横襕”——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。襕衫领子多用圆领。
袴(ku四声)
利于骑马。“便于跨马骑背的腿衣”。
日本的巫女服受此影响。
当时的裤子形制比较宽松,尤其是两只裤管,往往做得十分肥大,俗称“大口裤”。和大口裤相配用的上衣则较为合体,名为“褶”。褶和长裤穿在一起叫做“袴褶”。当时男女都穿袴褶。
袴褶
便于骑乘,为军中之服。行旅之服。凡穿袴褶者,多以锦缎丝带截为三尺一段,在袴管膝盖处系扎,以便行动。袴褶的束腰,一般多用皮带,贵者镂金银。
裘裳
帷裳
古代朝祭的服装。冕服的帷裳用整幅布制成,不加裁剪。
马面裙
马面裙,又名“马面褶裙”,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,前后共有四个裙门,马面裙起源于契丹。传统的汉服裙子只有后面一个裙门,无法骑马,游牧民族由于要骑马,所以要开四个裙门,前后方便搭在马上,左右方便岔开腿,裙门之间相互叠压又不至于令裙子开的太大,露出腿来,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服饰。
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。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,其余诸处打褶,褶大而疏,缀于异色的裙腰上,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,裙摆宽大,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,或膝襕。裙襕的纹饰多样,且寓意丰富,如蝙蝠图案即福的象征;蝙蝠与云纹组合寓意“洪福齐天”;灯笼纹样的“五谷丰登”;八宝流苏璎珞海螺等纹样组成的多吉祥寓意,更为流行;而愈加讲究的裙襕则为龙纹、云蟒纹。
马面裙传到日本后,经过他们的改良和变化,成了今天的日本学生的校服。即JK制服。
襕裙
抹胸的别称。并不是现代的文胸。
膝裤
清初时呈直筒状;清中叶变为上宽下窄,为了穿着方便,多在裤脚部分开衩,穿时以带系结。到了晚清时期,又崇尚起一种宽松式的套裤,裤管之大比最初翻倍。
由于裤都被穿在里面,所以质料比上衣差,富贵之家也有用丝织品制作的,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奢靡之服。提到穿“绮襦纨绔”的贵戚子弟。绮是有花纹的丝织物,纨是织造细致的生绢,都是很贵重的。后来,人们用“纨绔”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公子。
犊鼻裈du二声bikun一声
短裤,内裤,围裙(不是做饭的),无裆之裈。满裆裤。
犊鼻裈的穿法真是让人醉。
荷包
香囊
草帽
团扇
衣服的发展脉络
曲裾深衣-》直裾深衣-》袍-》马褂
按长短:襦《袄《袍
各个朝代的衣服:
唐
短襦长裙
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,一般都在腰部以上,有的甚至系在腋下,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。
“慢来罗裙半露胸”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。
唐装
对日本的影响
巫女服
和服
浴衣
对韩国的影响
韩服
改良汉服
以下衣服为吸收了汉元素,但更方便现代穿戴。
FAQ:
古代的衣服是没有包的概念的,为什么?
当然所有的东西都是丫环拿了。
冕服为何物?
四大名绣?
江苏的苏绣,湖南的湘绣,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。
直裰,长衫,袍的区别?
大口裤和胡服裤的区别?
胡服通常做得比较紧窄,裤脚部分也明显收束。
直裾的地位变迁?
古代的裤子?
唐装?
指唐制汉服,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,特征是交领、右衽、系带。代表有齐胸襦裙、唐圆领袍、交领襦裙等。
唐代流行女扮男装?
唐代流行袒胸露臂?
在唐代,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,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,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,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。盛唐汉服服饰当时,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,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。
同袍?
汉服爱好者。